網通與網路概論/丁丁筆記: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
出自六年制學程
(新頁面: ===2018.09.06=== [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Wi-Fi Wi-Fi]) |
(→區域網路載體) |
||
(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12次版本) | |||
第 1 行: | 第 1 行: | ||
===2018.09.06=== | ===2018.09.06=== | ||
+ | ====課名:網通與網路概論的區別==== | ||
+ | *網路概論 | ||
+ | *#理論 | ||
+ | *#治理 | ||
+ | *#中立性 | ||
+ | *網通 | ||
+ | *#硬體 | ||
+ | ====網路用途==== | ||
+ | # | ||
+ | ====網路拓樸圖==== | ||
+ | # | ||
+ | # | ||
+ | ====網路傳輸單位==== | ||
+ | #8 bit = 1 byte = 恰可放一個英文字母,小寫 b 代表 bit ,大寫 B 代表 byte,加 i 代表 1024 。 | ||
+ | #bit=> byte => KB => MB => GB => TB => PB | ||
+ | # KB/s、Kbps | ||
+ | ====區域網路載體==== | ||
+ | *有線 | ||
+ | *#Cat. 5 八對雙絞線 | ||
+ | *#Cat. 3 三對雙角線(電話線) | ||
+ | *#同軸線 | ||
+ | *#光纖線 Fiber | ||
+ | *無線 | ||
+ | *#[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Wi-Fi Wi-Fi] 是認證聯盟 | ||
+ | ====第一至第五代行動通訊==== | ||
− | + | ====[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IEEE_802.11 無線網路協定]==== | |
− | [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 | + | #電磁頻率越高,繞射能力越低,定向性越強,無定向傳送距離會越短 |
+ | #網路溝通是一種交握式的溝通,接收端要有和發射端同頻段(頻道)的電磁波發射能力,才能構成溝通。 | ||
+ | <pre>協定 802.11n 802.11ac 802.11ad(只能傳5公尺以內,專用於VR) | ||
+ | 頻段(Ghz) 2.4 2.4/5 2.4/5/60 | ||
+ | 速率(Mbps) 800 1733 7133 | ||
+ | 每頻道寬(Mhz) 20/40 80 2160</pre> |
2018年9月6日 (四) 14:49的最新修訂版本
目錄
2018.09.06
課名:網通與網路概論的區別
- 網路概論
- 理論
- 治理
- 中立性
- 網通
- 硬體
網路用途
網路拓樸圖
網路傳輸單位
- 8 bit = 1 byte = 恰可放一個英文字母,小寫 b 代表 bit ,大寫 B 代表 byte,加 i 代表 1024 。
- bit=> byte => KB => MB => GB => TB => PB
- KB/s、Kbps
區域網路載體
- 有線
- Cat. 5 八對雙絞線
- Cat. 3 三對雙角線(電話線)
- 同軸線
- 光纖線 Fiber
- 無線
- Wi-Fi 是認證聯盟
第一至第五代行動通訊
無線網路協定
- 電磁頻率越高,繞射能力越低,定向性越強,無定向傳送距離會越短
- 網路溝通是一種交握式的溝通,接收端要有和發射端同頻段(頻道)的電磁波發射能力,才能構成溝通。
協定 802.11n 802.11ac 802.11ad(只能傳5公尺以內,專用於VR) 頻段(Ghz) 2.4 2.4/5 2.4/5/60 速率(Mbps) 800 1733 7133 每頻道寬(Mhz) 20/40 80 2160